目前分類:慈濟工場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    心靈小語

 

http://mail.kjes.tp.edu.tw/~tea32/heart.html

l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睒,是個孝順的年輕人,他的父母年紀都很大,

而且雙目失明;為了讓父母安詳度過晚年,

也為了找一處清淨的地方修行,

睒便帶著父母到山林裏,搭蓋了一間草棚,

過著恬淡的修行生活。

每日,睒都會摘取好一天全家人所需的水果、

蔬菜,先帶回茅草屋給父母享用,再提著水桶

到河邊取水。

  一日,他來到一條清澈的河邊,看到河水源源

不斷地流下來,滋潤著無數生命;再看到天地間

草木青翠,周圍的空氣清新、鳥兒啁啾……

心中充滿著無限的感恩。

當他彎下腰,將水桶盛滿水後,才要起身,

一支箭便朝著他射了過來。睒被箭射中後,

看到鮮血汩汩地自傷口流出來,很是驚惶,

於是大聲呼叫:「是什麼人一箭殺害三條命?」

一群人循著這宏亮的叫喊聲趕來,原來是國王

帶著隨從上山打獵,看到一隻麋鹿自水邊跑過,

國王搭弓射去,那知沒射到鹿,卻射中在河邊

取水的睒。國王非常懊惱,趕緊來到年輕人的

身邊問道:「你是誰?怎麼會在這裏?」

睒虛弱地說:「我來這裏取水。我的父母眼睛

看不見,平常都是依賴我奉養,如果我死了,

誰來照顧他們……」

國王聽他這麼說,除了懊惱還很傷心,
「我會

儘量幫你療傷,還會關心、照顧你的父母。

他們現在住在那裏呢?」

「從這條山路走去不遠有一間草棚,裏面住著

一對雙目失明的老人,他們就是我的父母。

請你替我安慰他們,說這是無意中的傷害,

今後我無法繼續侍奉他們,請他們要好好照顧

自己,並替我向他們辭別……」

睒說完話便痛得昏過去了,國王淚流滿面,趕緊

帶人沿路尋去,還未走到茅草屋,老人即自屋內

喊著:「外面是不是有人來?來的人還真不少……」

國王看到這對老夫妻的耳朵靈敏、行動敏捷,趕緊

出聲:「我是國王,今天來看你們。」

「國王竟然來到我們這個簡陋的草棚,趕緊進來裏面

坐吧!」老人家親切地招呼:「我兒子剛採了些水果

回來,請你們先吃水果止渴;我兒子去取水,一下

子就回來了。」

國王看到這對老人家開口閉口都是兒子,再想到河邊

受重傷的年輕人對父母的孝思,只能心痛又無奈地說:

「我的箭不小心射中你們的兒子,他現在生命非常危

急……」

老夫妻聞言,心腸就像要斷裂了一樣,要求國王將他們

帶到兒子身邊:「就算他已經氣絕,我們也要摸到他的

屍體。」

這對老夫妻跟著國王穿過彎曲的山路小徑,來到河邊。

父親摸著兒子的頭,母親撫著兒子的腿,兩人用手不斷

摸索著傷口的位置。

當他們的手同時落在兒子胸口的那支箭上,不禁放聲

大哭:「天啊!我的兒子心地善良,孝順父母、慈愛

天地萬物,為什麼會遭遇這種不幸?如果您們能體諒我

兒子這片真誠的心意,請讓他再復活吧!」

兩位老人家不斷地呼喊,終於撼動了天地諸神;不多久,

睒就醒了過來。國王看到這一切,心裏十分震撼,

於是下令全國要學習睒的孝行。

※ ※ ※

博聞受道,還必須身體力行,才能真正體會真理。

百善孝為先,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,也是行菩薩道

不可或缺的根基,要時時多用心啊!

本文摘自:《慈濟月刊》440期

l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有一個小村莊,因為村長的性情很暴躁,所以,全村的村民都常常私下批評他。這位村長無意中聽到了,心中覺得非常不平──為什麼我這麼好心地對待村民,大家還如此批評我?

於是他去請示佛陀:「為什麼全村的人都批評我?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大家對我的看法?」佛陀慈祥地對他說:「我先問你,如果有人接受你的命令去辦一件事時,他的動作慢一點,你會怎麼樣?」村長就說:「我會很生氣!為什麼如此懈怠、做事慢吞吞的。」

佛陀再問:「如果有人聽了你的指令,就不顧一切向前直衝,你又覺得如何?」村長說:「我也會不高興,因為我是領導者,他怎麼可以衝到我前面去呢?」佛陀說:「是啊!不論快慢你都會不高興,可知道生氣時,自己的形象、說話的語調是什麼樣子?」

村長聽了,冷靜地想一想,他知道自己的缺點了,他向佛陀懺悔說:「佛陀,我的缺點就是心量狹窄,欠缺善解、包容,所以常常發脾氣,當然說話就會很粗暴、口出惡言,露出憤怒的形態,難怪大家在背後批評我是一個暴躁的人。」

佛陀說:「若能將缺點、錯誤 改過 來,生活中時時以『善解、包容』對待別人,就能改變你的形象,以後大家也會讚歎你是一個知錯能改、性情柔和的人。」村長很感恩佛陀的教導,回去後便開始依教奉行了。

※ ※ ※

人與人之間相處是否能和睦,只在於觀念的問題,如果自己能謹慎,常常用心自我關照、警惕,習氣就容易調伏。千萬不要認為「這是我的習慣」,就不想去改;也不要想「要改習慣很難」,就不肯改。我們應該要提起勇氣,知道錯了,就要及時改過,而且要發揮毅力,恆持 改過 的決心,內心就不會被外境所轉,也不會常常發脾氣。

聖人是「以心轉境」,凡夫是「心隨境轉」,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,時時提高警覺,分秒照顧好這念心,人人若能心情平靜,自然與人無爭、與世無爭,社會便能呈現一片祥和的氣氛。

l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墳墓上的竹籃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本文摘自:《慈濟道侶》388期

很久很久以前,有位老阿公與兒媳、孫子住在一起。他從年輕時就勤奮做工,多年來辛苦勞碌,好不容易把兒子養育成人,兒子成家後認真工作,他終於可以待在家裏享享清福。

起初,兒子感念父親養育之恩,對老阿公很孝順,早晚都向老阿公請安問好。但是,一年年地過去,老阿公年紀愈來愈大,變得很衰弱,兒子辛勤維持家計還要奉養體弱多病的父親,逐漸感到厭煩,心想:「爸爸又老又病,事事都要人照料,一點用也沒有。反正他再活也沒幾年了,不如早點把他送走,免得拖累家人。」

兒子親手編織一個很大的竹籃子,然後殺了一隻雞煮給老阿公吃。老阿公說:「雞養大了能拿到市場賣錢,何必特地殺了給我吃呢?我只要吃點剩菜剩飯就可以了。」「沒關係,您吃飽一點,我想背您到山上去。」老阿公高興地說:「你真乖啊!我好久沒到山上去玩了。」

老阿公坐在竹籃子裏,兒子背著他上山,小孫子也跟著去。到了山上,兒子把老阿公抱起來,放在樹蔭下,請他好好地欣賞景色,然後就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。

下山後,孩子問父親:「天色很晚了,我們什麼時候去接爺爺回來?」「爺爺不回來了,要一直住在那裏。」「那怎麼可以?爺爺病得那麼重,天氣又這麼熱,爺爺沒人照顧會死掉的。」「爺爺老了,沒有用了,不必管他。」孩子想了一想,說:「就算爺爺沒用了,那個竹籃還有用啊!我們去把它撿回來,等將來您老了,我也可以用它來背您上山。」

老阿公的兒子聽了大吃一驚,如夢初醒!他想起父親多年來含辛茹苦養育他,而他竟將父親遺棄在荒山上!他趕緊拉著孩子跑回山上,可是來不及了,老阿公已經斷氣了!

兒子滿懷懊悔、痛哭流涕,將老阿公背下山來埋葬。他在墳墓上種植青草,將竹籃蓋在草上,然後淚流滿面地說:「爸爸,您在這裏安息吧!我種這些草,用竹籃子蓋起來,讓您比較涼快些。」

從此以後,用竹籃子蓋住墳墓上的青草,成為當地的風俗,藉此警惕代代子孫要知恩圖報、不可忘本。

父母培育孩子不知要耗費多少苦心,為人子女者應該深切感念父母恩德,盡心盡力孝養父母,使父母能夠歡喜安心地走完一生。

飲水思源是為人處事的根本。我們因為接受父母養育、師長教導、兄弟姊妹照顧、社會人群相互扶持,以及天地萬物的滋養,才能夠生存在世間,若不懂得知恩報恩,就是徹底失敗的人生。

l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富家孩子的要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本文摘自:《慈濟月刊》529期


在大陸有一個富家孩子,從小出入起居都有傭人伺候,但是孩子卻覺得處處拘束,總是頂撞父母,羨慕窮苦同學自由自在的生活。孩子要求父母讓他到同學家生活,父母拗不過,照著孩子的意思,兩個家庭交換孩子。

經過一段時間,窮孩子雖在富有家庭被照料得無微不至,依然懷念家裏自在的生活,他更加感恩父母,即使生活貧苦,仍然盡力供他一路成長、升學。孩子向富有家庭的父母表示,還是想回到自己的家。

然而富家孩子仍不願回家。富家父母向窮苦父母虛心求教,究竟要如何對待孩子,才能讓孩子安於生活?窮父母表示,他們沒有特意教養,只是孩子看著父母每天為三餐辛苦奔忙,遂能自我鞭策用功,也會協助打理家事。

富家孩子提出要求,希望父母以部分家財幫助窮人,他才答應回家。父母因此幫助村莊內的窮苦人修繕、建屋,許多家庭受益。

此生擁有幸福和睦的家庭,是過去生所造福報、所結善緣。若只是造福,未與人結好緣,即使生在富裕家庭,日子也可能很痛苦。

證嚴上人引以教導:「父母要知道『兒孫自有兒孫福』,莫為子女煩惱。人人要把握機緣找到自己的道路,用心精進、廣結善緣。」


l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